查看原文
其他

【人民日报】钱颖一:育人重于育才

2014-09-04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

编者按:2014年9月4日,《人民日报》文化版“新语”栏目刊登了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的署名文章《育人重于育才》。本文根据钱颖一院长在清华经管学院201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《“人”重于“才”》整理,阐述了钱颖一教授在清华经管学院担任院长8年以来一脉相承的育人理念。

在汉语中,“人才”是一个词。但“人”与“才”并非一回事,“育人”与“育才”也并非一回事。

在我看来,“才”,关注的是三力:创造力、分析力、领导力;“人”,强调的是三观: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。度量“才”的词是成绩、成功、成就;形容“人”的词则是自由、快乐、幸福。

中华文化的传统,从来都重视“做人”。“四书”中《大学》开头便是“大学之道,在明明德,在亲民,在止于至善”,“大学”的目的是人,是人的善与道德。清华校训“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”,取自《易经》中的“天行健,君子以自强不息;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”,说的是做君子的条件,也是讲做人。

近代以来,中国经济发展落后,所以要科学救国、技术救国、实业救国,教育重心转向科学知识、技术知识、专业知识的传授。强调“育才”开始压倒“育人”。过去30多年,中国经济迅速崛起,人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力量,人才是加速经济发展的动力,“育才”随之变成了教育的主要目的。

但是到了今天,“育人”应该比“育才”更重要。人的教育应该包括人文精神、人格养成、人生发展的教育。

人文是相对于科学而言的。科学告诉你什么是真理,人文告诉你说真话的价值。学者龙应台曾这样解读人文:文学使你看见可能更真实的世界;哲学使你有了走出思想迷宫的可能;历史就是让你知道,没有一个现象是孤立存在的。所以,文学让你“看见”,哲学让你“定位”,历史让你“连接”,这些都是人文的价值。

人格养成是育人的基础。对人格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人格底线。说话有底线,讲真话;做事有底线,有原则;做人有底线,有良知。有学者曾经批评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,这些人学过很多知识,善于利用制度的缺陷和传统的弊端,但缺乏人格底线。大学中聚集了很多有才的人,如果人格高尚,他们的正面作用会很大;反之,负面影响也会不小。

人生既有对发展的梦想,更有对意义的探索。苏格拉底说:“未经反省的人生不值得过。”进入大学,就应该反省人生,思考人生的起步。反省人生是发现自己认识世界的过程。同学们应该把自己的个性发展放在对人生意义的思考之中。

同学们有很多梦想,可能大多是关于如何成才的。但是,我更希望你们思考人之为人的要义,思考人文、人格、人生,思考人文精神、人格养成、人生发展。我向你们提出的要求是:理解人文价值,坚守人格底线,反省人生意义。(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院长钱颖一在2014级本科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,本报记者 赵婀娜整理)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